死之前看到的最后影像会停留在视网膜上?真的假的,你怎么看?

假的一批,视觉形成机理使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视网膜作用是将光信息转化为电化学信号,然后经视神经将信号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经中枢解析后才能形成图像视觉。

很多比喻中都将视网膜比作是胶片相机的底片,而底片的特点是其中的化学物质会因光照而曝光,底片中的硝酸银发生化学反应分解,在底片上留下相应的图像,只要不再次曝光,底片中的图像就能很好地保存,将视网膜比作底片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理解。视网膜毕竟不是胶卷底片,而是由数层感光细胞构成的生物结构,作用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视网膜外侧是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的光通路,它们都对光有高通透度,角膜和晶状体还对光有较强的折射,可以将散在的光聚集在一块,使光更强;而视网膜之后是视神经,神经的作用是传导,神经之间靠神经递质传递信息,神经干上则是靠电信号传播,视神经也只有传导的作用,而没有解析信号的作用,所以视神经会将信号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视觉中枢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解析信号中的信息,使人最终形成视觉。也就是说视觉形成于大脑,而非光的感受和传导通路。

视网膜是数层细胞构成的结构,本身是不透光的,所以人类视觉系统中光传播的终点就是视网膜,而光会和物质作用而不断消失,如果不能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化学信号,那么要将信号传递到大脑,就只能转换光信号。视网膜使由多层细胞构成的生物结构,其中的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色素细胞等,都含有感光物质,这些感光物质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发生反应,其中发生电子的流动,于是就将光信号转化为了电化学信号,一旦产生就会向大脑传递。当人死去后,神经的作用逐渐停止,没有了传导电化学信号的功能,要知道光在真空中能够传播很远,可在物质中穿行的时候,却会被不断反射折射漫反射,最后分散和周围物质作用而消耗。就算死不瞑目眼睛睁着,光经玻璃体传来后也只能和周围的物质相作用被消耗却无法形成视觉。

所以,这只是一个谣言。视觉系统的重点是感光、光转换和信息解析,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视网膜并不能形成视觉,当然也不是底片,留不下最后看到的景象。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1-12-30 01:14
  • 阅读 ( )
  • 分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