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上海一两银元:究竟有几个制版?

你好,上海壹两银元它是一个系列,共有三种制版,又称版式,你说的一两有两版,另外还有二钱一版,分别是射线无射线图案,无射线版一两及二钱未获批准,有外射线版曾经批量生产,但随即被批量销毁。据了解,二钱面值试制了五枚,一枚被殖民地官员留作纪念品,其余送香港造币厂销毁,前面被当做纪念品卖给了一位收藏家,并在1912年6月转手,又于1922年被法国收藏家伍德华竞价买下,而他又在1928年回购了一枚。1867年的上海一两是英帝国主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试图在华推行的外国货币,但结果是戏剧性的流产,这其中的故事值得回味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1.当时英国殖民者错误的分析了中国的货币市场,

2.上海一两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传统元素而遭到抵制,

3.当时机制币在华发行时机不成熟。


1.当时英国殖民者错误地分析了中国的货币市场

①.清代中期洋钱盛行

白银在作为交易的媒介使用上虽然有不同的形状,但仍以含银的重量计算,不是以数量计算,而各地习用的成色与秤法不一,在成色的鉴定及重量的换算上十分麻烦。当制作精美、成色重量一致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后,由于使用方便很受民众欢迎而慢慢在民间成为交易工具

道光年间,已是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在流通的洋钱中,广泛使用的是西班牙殖民墨西哥时期在当地铸造的银元,俗称“本洋”,墨西哥于1823年独立后将银币的版面改制成老鹰图案,就是现在的“鹰洋”,但是其成色就逊色于原来的本洋,国人只能勉强接受。就像一个人平时吃惯了一种清淡食品一样,突然之间里面添加了一些佐料会难免会觉得不适应,但讲究一下还是能吃的缘故,“鹰洋”取代“本洋”也是同理

②.英帝国的打起了发行自己货币的如意算盘,收效不佳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获得胜利的英帝国是不甘心看到“鹰洋”在华蔓延下去的,当时已经沦为其殖民地的香港也没有货币的情况下还在继续沿用中国内陆流通的各类货币,包括鹰洋。1845年,英国殖民者在香港宣布使用英国及印度所发的本位货币,但是效果不行,1859年香港总督罗便成上任后积极推行在香港发行货币,购置机器、开办工厂,不巧的是后继接任者麦当努对造币不太热衷,两任总督反差很大。结果是香港铸造了印有英国女王头像的银元后在当地使用效果欠佳,民众还是趋于使用原来的熟悉的货币,包括鹰洋。造币厂之后是入不敷出,岌岌可危。


2.上海一两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传统元素而遭到抵制

为了挽救这个频临倒闭的造币厂,麦当努看到中国内陆货币需求量,灵机一动打起了替中国制造钱币的主意,于是乎在1867年就聘请了英国雕刻师史特设计了一套上海壹两的系列货币,币的正面原来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头像改成龙的图案,但是仔细一看,这条龙根本不像中国传统蟠龙图案,脸部就像一只狮子,而且张牙舞爪的造型有点怪异。币的背面是英国的王室与嘉德勋章。当时清廷的实际执政人是西太后,主管外交的是恭亲王奕䜣,二人一看这图案简直是不伦不类,不中不洋,象征大清皇权的龙被修改的成何体统!火烧圆明园的耻辱还是铭记在心,直接否决,香港造币厂在次年关闭后设备全部转让给了日本。这次关于货币上的外交斗争以中国人胜利而收场。

3.当时机制币在华发行时机不成熟

我认为1867年是中国近代经历两次次外国列强侵略后的非常时期,当时本土铸发的咸丰大钱还是处于贬值状态,再者原来的西班牙本洋与墨西哥鹰洋在华本来就发行了不少年后被商民渐渐被商民接受,英国殖民者冒然推出的“上海一两”有点使得当时清廷感到不伦不类,怕此图案铺开后,其它列强争相效仿而有损皇权的脸面。洋务运动之后,大清回光返照,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大力推行西方先进之物,而机制币正巧搭上了改革上述运动的顺风车渐渐盛行,拿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猪在风口才能飞起来”。在此同时英国在印度所推行的站洋反而在华不少地区开始通用,可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适当的时机。


结束语

1867年上海一两银元现在成为珍贵币而存在于私人藏家与博物馆之中,通过它可以了解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在财政方面的精心策划,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市场的错误分析、又设计出不符合中国本土元素的图案,再加上当时机制币体系在中国还不成熟这三个原因而流产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阅读。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2-18 20:58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