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刘统勋与刘墉是什么关系?

刘统勋与刘墉是什么关系?就算天王老子来了,刘墉也得喊刘统勋为“爹”,绝对亲生。

刘统勋:小子,老父肚里全是学问,你以后当官别给我丢脸。

刘墉:爹,我也不差,腹里诗书都装不下了,都挤到背上去了。

刘统勋操起扫把就打,骂道:背了个罗锅,会找借口了?我没告诉你读书坐姿要对?

玩笑归玩笑,在历史上刘统勋的名气比刘罗锅大多了!

刘家底子有点厚

历史上一门五进士的家族,一只手就能数过来,读书能人尽往刘家扎堆。

祖父刘必显,顺治年间进士;父亲刘棨,康熙年间进士;刘统勋,雍正年间进士;长子刘墉,乾隆十六年进士;孙子刘镮之,乾隆四十四年进士。

进士稀罕吗?

我们来温习下以前苦苦的学习之路。

小学毕业,半梦半醒考上了初中(乡试中举人),开始有点懂事了,加把油又考上了高中(次年会试中贡士),为了改变命运,黑灯瞎火熬进了大学(殿试中进士)。

问题来了,最后一关是皇帝把关,能上殿试的文化水平都差不多,这时候不拼爹拼运气。

皇帝一看,这家伙英俊潇洒,就比我差一点点,走出去能镇住场子,给个状元吧;第二个家伙诗书倒是背得滚瓜烂熟的,就是有点畏手畏脚,以后办事估计要沾泥带水,搞人际关系肯定是把好手,探花是你的了;至于榜眼,剩下几个都挺适合的,我就来个“点一点,点到哪个那个是榜眼”,那谁谁谁,恭喜你中了榜眼。

为什么要说进士呢?只有进士出身,才能最快、最可能官至一品,死后才可能被赐下“文”谥,如果能得到文臣梦寐以求的谥号“文正”,那最少可以吹嘘三代人,而刘统勋就得到了“文正”的谥号,拿到了文臣的最高荣誉。

清朝276年,得到“文正”谥号的仅有8人,凭功劳得到的只有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三人。

“文正”的谥号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呢?

“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通古博今的学识是“文”谥的通行证,“内外宾服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公正大义的品行是“正”谥的敲门砖,两者兼备该多难?

事实上,刘统勋就是这么一个人。

完人刘统勋

做到“文正”,便等同于完人,来看看刘统勋过去那些事。

一、父子两相宜

刘统勋中举人两年后,刘墉呱呱落地,这下子就把刘统勋整蒙了,刘家两代进士,自己就混了个举人,以后儿子问起,这老脸往哪儿搁?于是埋头苦读5年,收获进士头衔,担任编修。

刘墉一看见老爹刘统勋总是在读书,自个儿也就搬了张小板凳,坐在旁边,可惜他不认识那些字,那些字也不搭理他,但他总能静静坐着,慢慢养成了喜静的性格。

刘统勋乐了,开始教刘墉认字;刘墉本就聪慧,很快就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些书本上的字一旦认了亲,就无私地为刘墉展开了怀抱,管够。

老爹因为儿子奋发图强,儿子因为老子努力进取,所谓父子两相宜不过如此。

刘统勋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并很快展现了其过人的天赋,升任刑部侍郎,留在浙江继续治水。

因母亲病逝,刘统勋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刘墉也就被架在火上烤了三年,这把火刘统勋放得很猛,把刘墉肚里的墨水掏得一干二净;逼急了的刘墉不得不一头扎在书堆里,来应付老爹的考核,学识像火箭一样窜上了天。

等孝期一满,乾隆赶紧把刘统勋调回京城,任左都御史,监察百官言行。

结果出大事了。

二、蚂蚁打大象

左都御史刘统勋把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给告了,就像一只小蚂蚁对着两只大象挥出了拳头。

三朝元老张廷玉、正宗镶黄旗军机大臣讷亲,别人讨好都来不及,哪敢去得罪,还一下带俩,刘统勋简直是不想活了;文武大臣都在等着看笑话,这两人的门生每个吐一口水,准保能把驾船的刘统勋从黄河送进太平洋。

乾隆本说了几句身正不怕影子歪,大臣就该有气度,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指责的堂面话,没等张廷玉、讷亲琢磨出味来,转身就把两人革职了。

原来乾隆在借刘统勋的奏疏打老虎,一口气干掉俩,解决了朝中拉帮结派的局面。

很快,过河拆桥的乾隆就把刘统勋派去了他真正该去的地方,任他为漕运总督,督修河道、治理水患,然后就是走马观花似的升职,调任刑部尚书,兼陕甘总督,暂代河务总督等多职,一句话,乾隆指哪刘统勋就去哪,还能把事情办妥了。

刘墉的运气也就来了,不用乡试,直接去会试,然后噼里啪啦考中进士,刘家四进士了!

当然这有乾隆施恩的成分在内,以刘统勋的功劳,给刘墉个状元都行,并且刘墉的才学也受得起,但刘墉长期伏案读书,背就曲了点,活像个罗锅背在身上,这身材便与状元哥无缘了,毕竟状元某种意义上代表朝廷颜面,乾隆也不好太过分了。

刘统勋曾因进谏伊犁军务问题被不明真相的乾隆革职,但很快从宽免罪,补授刑部尚书,受牵连的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刘统勋的忠心,绝对让乾隆放心,所以又是一连串的升职,挂的头衔两手都数不过来,而他一直兼任着的刑部尚书的官职,却没想到会让自己与器重的学生纪晓岚公堂相见。

三、私密查案

刑部尚书刘统勋,接了个乾隆亲自下令查办的案子,主审两淮盐运使贪污泄密案。

两淮盐运使尤拔世上任,清点盐运库银,发现账面上的钱被上任普福置办玉器、古玩等花了大半,上门找普福求证,结果连个面都没见到;再找高恒,这位盐运使来头更大,是雍正慧贤妃的弟弟,根本不搭理他,于是尤拔世一气之下把这事捅到了乾隆爷面前,说前任都有贪污嫌疑,因此两度作为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也牵涉在内。

乾隆爷大怒,居然有人打他腰包的主意,还是最信任的退休大臣,黑着脸就开始三步走。

一令江苏巡抚彰宝会同尤拔世共同审案,二令秘密缉拿卢见曾,三令隐秘查抄卢家。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卢家就铜钱数十千,这哪是贪官,比清水豆腐还清白……

一调查,邻居说这家挺有钱的,非常气派,怎么一下子就没钱了?奇怪。

乾隆当然也不信,奏章上明明说卢见曾令商人办买价值一万六千余两古玩,却一分没给,难道这些贪下来钱长了脚不成?真相只有一个,有人泄密!

于是,身为刑部尚书的刘统勋奉旨主审泄密案,一查,纪晓岚有嫌疑。

四、人外有人

卢见曾在文化界其实是个名人,“扬州八怪”是其座上宾,资助吴敬梓写出了《儒林外史》,还考证过李清照的八卦——晚年是否改嫁张汝舟。

就这?

卢见曾可是三朝元老,以治水闻名,不管他走到哪儿,一定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为民造福。

来到四川洪雅县,“ 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来到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恢复了西湖蓄水工程;来到扬州,禁止盐商联合官府与民争盐池;任永平府知府,解决了洋河泛滥的问题,回调扬州,再次修坝排淤,彻底解决了扬州因地势低洼造成的水患隐患。

很显然卢见曾是务实为民做事的好官,无论身在何处,在民间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还不是最神奇的地方!

雍正继位,早就从康熙帝那听说了卢见曾的声名,自然要重用大用。

还没见面呢,卢见曾的父亲去世了,卢见曾守孝三年,雍正只好等呗。

三年没过,大夫人又去世了,卢见曾继续守孝,雍正还得等。

没等孝期满,卢见曾的生母又去世了,这要等到什么时候?雍正急了,下旨一切从简,治水要紧,直接将卢见曾派去四川洪雅县做知县,从此开始了身兼数职治水的旅程。

雍正驾崩后,乾隆一上位,立刻升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

无论是学识还是理政,卢见曾的声名都很显赫,纪晓岚便把长女许配给了卢家长孙卢荫文,结成了姻亲。从这层关系来说,纪晓岚泄密便有了动机!

可是纪晓岚当时只是供职于翰林院任从四品侍讲学士,根本接触不到刑部秘密查抄卢家的旨意,他是从何得知消息并隐秘地通知了卢家?

刘统勋百思不得其解。

万事怕认真,刘统勋仔细地排查,很快将嫌疑人锁定在了刑部二把手刑部郎中王昶身上。

五、打磨纪晓岚

王昶是卢萌文的恩师,最钟爱的便是卢萌文这个得意弟子,当拿到秘密查抄卢家的公文后,王昶心忧弟子的前程,心急火燎的就到了纪晓岚的家,并告知了实情。

纪晓岚知道事态紧急,但也知道此事的分量,稍一不慎,卢家难救,纪家也难保全,便想出了一个隐秘之法。

王昶派人快马奔卢家递上一封无字书信。

卢见曾拆开信封,只有一把盐,一把茶叶,微一沉吟,大惊失色,明白了纪晓岚之意:盐案事发,查封在即!

刚想毁掉盐茶,卢见曾叹了一口气,依样封好,放在了案头。

卢见曾为官清正,并不曾贪污巨款,为了不被牵连,便将老家资产稍微转移了一下,也不过是些字画、家具之类。

刘统勋很快审清了案情,王昶供认不讳,纪晓岚也画了押,泄密案真相大白。

刘统勋很是惋惜纪晓岚这个学生,虽有急智才华,却有些恃才自傲,做事轻狂失了法度,便依律判以流放之罪,发配新疆。

王昶革职留用。

卢见曾判监待旨,一个70好几的老头,清誉了一辈子,如今锒铛入狱,心头郁结,不久后就病死在狱中。

刘统勋也是治水能手,与卢见曾惺惺相惜,但乾坤盛怒之下难以周全,只能隐晦提示罪不及家人。

乾隆略一沉呤便明白了其用意,若追究株连,牵连甚广,其中库银所买珍宝玉器大多落在王妃大公重臣手上,难不成要治罪母妃?最后乾隆下旨只诛元凶。

《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二年,查治两淮盐运体引,前盐运史卢见曾坐的罪,昶尝客授见曾所,致使做漏言夺职。

纪晓岚被发配新疆的这段时间,以观察民俗民风打发日子,记录了各地的奇闻异事,最终写进了《阅微草堂笔记》。

陈统勋铁面无私依律办事,不徇私枉法,往长远了看,其用意更多是在打磨学生纪晓岚的张狂之气,玉不琢,不成器!

六、文正天下

乾隆三十六年,乾隆打算干一件大事情,可以超越祖父康熙帝功绩的大事,那便是编写四库全书。

这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使,学富五车都不够用,还得有一副好身板以及敏锐的洞察和判断力,是个烧脑耗力的大活,满朝找不出两三个这样的人来。

举贤不避亲,刘统勋极力推荐流放的纪晓岚,于是,乾隆一纸诏书,最终把纪晓岚送上了《四库全书》总纂官的位置。

也是借这个机会,刘统勋为卢见曾昭雪。乾隆重用纪晓岚,卢见曾也该无罪了,明眼人都知道卢见曾是被贪污案拉去凑的人数,两度身为盐运使,一生就收受了价值万余元的器物像话吗?乾隆显然是在借题发挥收回盐运使的大权而已。

刘统勋其实最大的功绩不在这儿,他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守护住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安全,最可贵的是,他最后死在去早朝的轿中,难怪乾隆称他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谥号“文正”,刘统勋名副其实。

后记:刘统勋去世,便将历史舞台让给了儿子刘墉与学生纪晓岚,还有大人物和珅。当然,没有电视剧中编剧们写得那么热闹,和珅是个理财的专家,拿出白花花的银子供乾隆爷高高兴兴下江南,权势正如日中天,刘墉与纪晓岚根本无力对抗。三人真要干上了,最后让乾隆爷来做选择,乾隆爷绝对保和珅而放弃刘墉与纪晓岚,他一直以超越康熙帝为目标,没了和珅这个生财高手,他啥也干不成啊!

(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13 16:45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