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族里常说的没出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

古人在详述自家亲戚族人的时候,通常会说起两个词语,一个是九族,一个是五服。

九族比较好理解,也就是“上至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从高祖那一辈开始数,一直到玄孙一辈,共九代人,这里原本纯指父系,但后来也包括了母系。

至于五服,民间也有种说法是,五服与九族是一样的概念,涵盖了几乎整个宗族亲戚,一旦出了五服的范围,那么就不算是亲戚了。

原本的五服,是先秦的一种地理概念

事实上,上古时代对于“五服”的解释比较多,而五服有个意思就是用来划分距离的远近,古代将天子居住地的周围称作“王畿”,而王畿的外围,以五百里为一个单位,称作一个“服”,由近及远分成五个服,这里的“服”,意思是服侍天子。

《尚书·禹贡》之中,出现过一个词语叫做“甸服”,这里就是距离天子最近的一个“服”,半径是五百里,这个区域之内又细分出了五个子区域。

也就是说,原本的五服,有点类似于区划单位,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然后以不同的半径距离画出圆形区域,由里到外,冠以“服”的名字。

不同的服,有各自不同的任务还有职责。

天子直接管辖的地方,成甸服,环绕天子王畿建立的列国,称作侯服,侯服之外是被征服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作绥服或者宾服,再外是要服与荒服。

甸服每日朝贡,侯服按月,绥服按季,要服按年,荒服只朝一次。

这种以天子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原则向外扩散的管理模式,与大家族中,以祖宗为家族源头,子孙开枝散叶般绵延的模式,非常相似。

此外,五服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指代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与自身这五代,而九族,说的是高祖到玄孙这九代人。

九代以外的人,单纯就血统来说,已经和本宗族之间没什么亲缘关系了,非常疏远,所以自然也就不能算是一家人了。

古人为了记录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那就是修家谱,不过若是按照这个出了五服就不算是一家人的习惯,就算是在一个家族谱系之上,大家都是一个姓氏,有时候自然就跟外人没什么区别了。

五服在古代,对于婚姻家庭影响很大

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因此衍生出了嫡庶的区别,对于大家族来说,因为后代实在太多,如果没有家谱进行记录的话,到了若干代的时候,很可能弄混亲缘关系。

为了防止近支亲缘之间的婚配,逐渐出了“出五服”的概念。

所谓五服之内为亲,从自己向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与自己,但凡出自同一个高祖的人,全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这是五代人,也就是五服,若是出了五服的范围,就没有了亲缘关系。

因为古代有时候有侧室,所以,同父同母的是一服,也就是同胞,而同父异母的是二服,就好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比如贾宝玉和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比如《红楼梦》里荣国府的贾政与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因为现代施行一妻制,除非父母离婚等情况,使得父亲再婚生育,否则一服与二服就会消失,因此算起来的话很容易让人迷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人,实际上五服只算四代人,从祖父开始往上,不再区分嫡庶。

从自己这一代开始,上一辈是父亲,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祖父的父亲是曾祖,曾祖的父亲是高祖,高祖的父亲是天祖,天祖的父亲是烈祖,烈祖的父亲是太祖,太祖的父亲是远祖,远祖的父亲是鼻祖。

从自己这一代往下,下一辈是儿子,儿子的儿子是孙子,孙子的儿子是曾孙,曾孙的儿子是玄孙,玄孙的儿子是来孙,来孙的儿子是晜孙,晜孙的儿子是礽孙,礽孙的儿子是云孙,云孙的儿子是耳孙。

在九族的概念里,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自己、子、孙、曾孙和玄孙,横向则有自己、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等。

往下数,下辈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女、曾侄孙妇、曾侄孙女等等。

古代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丧仪制度,五服说的也是五种孝服,一个大家族之中,不同亲缘的成员需要穿戴不同样式的孝服,执行不同的丧仪,在丧服制度中,也明显表现出了血统亲疏,习惯上将五服之内称作亲,五服之外为疏。

《尔雅》: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这就是说,族兄弟的儿子们相互之间,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只是同姓而已。

出五服的意思是:亲缘关系超过了五代,也叫作出服。在古代五服之内的亲人,需要在丧仪中穿孝服丧,而出服者,不需要服丧,婚嫁之中,出五服者之间也可以通婚。

现代人多认为五服是五代,其实这是不对的,五代算一服,出五服其实要算二十五代人,也有说法是,一爷之孙不出服,以下一辈一服,总计八代人。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