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出土过哪些让人震惊的文物?

西方音乐家一直质疑中国古代有七音阶吗?近代以来国内对此也一直争论不休,可直到河南省舞阳县考古出土了一支笛子,这一发现震惊了西方音乐和考古学界,七音阶的争议才彻底有了答案。那么让西方哑口无言的笛子,又有什么神奇之处?它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发现笛子为何意义重大?

 

要解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先得从笛子被发现时说起!

这只笛子叫做“贾湖骨笛”,出土于贾湖遗址,这个遗址发现纯属偶然,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考古专家到田野考古,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发现了许多别致的陶片,后来当地村民因为建设和发展,陆续在当地发现了一些陶壶、石铲等文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考古专家对贾湖村进行了大范围的勘探,确认这里存在新石器文化遗址,

试挖了50平方米后,就出土了大量的陶、石等十多件文物,并且还发现窖穴和墓葬等十多座。此后贾湖村成了一个重要的新石器文化研究基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3年,贾湖村共进行了大型的考古发掘八次,其中出土的文物之多,量之大,年代之久远,也是世界瞩目的。在贾湖遗址发掘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发现了27支大小不一的骨笛,其中让世界关注的,并且影响最大,就是其中的一支7孔骨笛。

骨笛出土后,曾一度让考古和历史专家疑惑?那么专家疑惑什么呢?

1986年4月中午,考古人员开始清理编号m278号古墓时,负责清理的考古人员发现有两个管状物体,长约20厘米,物体表面排列着7个小圆孔。其中一个坏了,一个完好无损。

这两个条管子一样的古物,目测是由动物骨管制成的。管子通体为土黄色,打磨得晶莹亮洁。当时的考古专家,因为不知道这是何物,只是猜测可能是一件乐器。可是在场的都是考古专业,懂音乐的人很少。就先将管子清理和保存起来。

骨笛渐渐差点被人遗忘,幸运的是当年中国乐协在河南召开会议,云集了许多各地的音乐家、其中还包括对音乐的历史有研究的专家。机会难得,负责考古研究的专家张居中带着疑惑,想去找专家鉴定,

哨子,笛、箫?

究竟不是乐器?张居中先生本来是有点疑惑:如果是哨子,制作上骨管可比哨子复杂得多、特别也完美得多,如果是管类的乐器的话,怎么演奏?

他携带着这根管子来到去到了会场,希望找到一些对音乐史有研究的专家鉴定。可是经过几个专家的研究,觉得这只是一根普通的哨子,演奏不了音乐。并且按照音乐的常理分类,西方认为只有能演奏一系列音符器具,才能称为是乐器,显然这个哨子却不能。

当时听了这些专家讲解,张居忠确实有点失望。不过,在后来的发掘中,又继续出土了,数条这样的管子,甚至还出现了8个孔的。相隔一年后,这类的骨管出现了27根。其中十余根是保存完整,没有任何破损。经张居忠自己就拿起来研究,觉得这管子肯定是乐器,并且可以演奏,但是却苦于自己不懂音乐。

 

后来,贾湖遗址考古研究结束后,张居忠仍然对这些骨笛念念不忘。他就约了几位考古专家一起,把最具代表性的骨笛之一,找到了其他的专家进行鉴定。

他们找到了萧兴华先生。当时在研究音乐的萧兴华教授,看到这根完美的骨管时吓了一跳。他认为骨管虽然没有气孔,但是仍然算是一种管乐器。因为在河南民间的吹奏器竹筹,就是用管端演奏的。

为了想知道,管子演奏音乐的效果,萧兴华带着张居中,立刻驱车找到了刘文金。刘文金当时是一个乐团的团长,他找来一个笛子演奏家,演奏家尝试了几次,终于掌握了演奏的技巧,演奏出了简单的几个音阶,管子可以吹奏所有的音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1987年秋冬,黄翔鹏先生和萧兴华教授,得知贾湖骨笛可以演奏后,组织了几位国内顶尖音乐专家来到河南,开始了对贾湖骨笛的音质研究。他们在保存完整的几支骨笛中,选出一件保存最完整的七孔骨笛进行演奏,音乐家们用这种骨笛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一只距今接近8000年的骨笛,竟然还可以演奏出动听的民歌,这件事一下子就震惊了中外的音乐界,为什么世界各国的音乐家和考古学家会如此震撼?

因为古代音乐考古史是相对冷门,在当时中国考古找到最早的,也就是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笛,可是陶笛只能奏音阶不多。贾湖骨笛却能演奏七个音阶。可见,贾湖骨笛比西安半坡陶笛要更先进。

同时在西方音乐考古史上,欧洲宣称考古发现了三万年前的穿孔骨,可是按照音乐的分类,因为只能发出音,不能演奏音列,所以不算是乐器。而贾湖骨笛在年份和音阶上,早于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古笛,甚至比号称古埃及的笛子,都要早上了2000多年,后别世界考古界,和音乐界,不得不公认为,世界笛子的鼻祖,也是至今世界出土时间最早、保存最好,数量最大,至今依然能够演奏的乐器。

并且在后来的研究中,众多专家还有人惊人的发现,原来当时的骨笛的制作者,竟然还掌握了纠正声音本领!在其中的一根骨笛中,就不但出现了七个完整的演奏孔,甚至还有三个地方,是打算开口的痕迹。在旁边还有一个小孔,应该是制作过程中留下的,鉴定后,考古学家推测应该是校准用途,用了调整过和判断声音的校正。

这让专家非常疑惑?几千年前的人们,在没有任何调音器材,怎么能做出如此准确音阶的骨笛呢?他们掌握了什么技术或者仪器?

在众多出土的骨笛中,其中四根骨笛,画上了计算开口距离的尺度。由此可见,但是人们已经掌握了,管子开口的距离。并且在笛子制作完成后,还用其他的的方法来调整单个孔的音差。这种的笛子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完全和现在民族管乐器的制作方法是一脉相承。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高水平的音乐知识。

那么贾湖遗址是怎么掌握这门知识的,现在对于考古专家来说依然是个迷,特别是骨笛制作的材质,可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腐朽,中外的考古专家都觉得扑朔迷离,令人惊叹!

那么这支骨笛,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呢?

为了鉴定骨笛的性质,专家经过了专业的仪器,找来了对这方面的专家,通过骨笛两端,确认了是丹顶鹤的尺骨,在生产过程中锯断两端再经过精心的加工而成。经鉴定,贾湖骨笛的位置是在,丹顶鹤鸟翼前臂的一部分。专家也说,在中国古代,哪怕是现在,依然保留有利用用鸟尺骨做笛子的传统制作方法。

那么为什么选用的是丹顶鹤?

经过考古专家和一种动物学家的推断,当时这一带存因为环境适合,是但丹顶鹤的栖息地,或许是人们在狩猎的时候,发现了丹顶鹤的骨骼外坚中空,偶然的机会贾湖先民,发现了它是骨笛的绝佳制作材质。

并且在中国古代,古人将丹顶鹤描绘为,传统吉祥的飞禽,并且还出现在各种图案和图腾中,古代对丹顶鹤的描述还有“鹤骨为笛,其声清越”,元诗中也有一首《鹤骨笛》,里面提到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古人在数千年来,对丹顶鹤的赞誉,恰好和贾湖遗址的先民使用骨笛一致,它们使人们对遥远的古代笛声产生了一种向往,在当时的蓝天白云下骨笛音乐,到底有多动听,又是吹奏什么样的曲子呢?

那么骨笛出土的有何重大意义?改变了什么?

骨笛的发现能够震撼中外的音乐界,其意义可不仅限于对音乐史,还改写人类重要文明史,将人类的音乐历史推进2000多年。而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摆脱生存困境后的精神需要。它的直接表现就是对“礼乐”的尊重。

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突出特点是就是重视礼乐制度,同时不断地成熟和完善礼乐文化。贾湖骨笛的发现,用实物证明了中国先民已经在八千多年前,就对“礼乐”进行了探索和开启,意义重大在于也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相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或者西方西考古发现的其他文明,骨笛给中国文文化有添加了重要的砝码。

但是这些骨笛,至今还留下的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多年来,考古学家和音乐界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专家们仍然提出了许多惊人的谜团

1.贾湖古堤遗址距今9000年,属新石器时代。骨笛上的还找到了1毫米的小孔。当时在石器时代,古人用什么样的工具加工制作的?

2.几千年前中华先民,是如何掌握高超的音乐知识水平?先民们,是如何掌握鹤类的肢骨,并且在不规则管子上,找到准确的音高排列,贾湖人通过生何种办法计算位置,现在都是专家们研究课题

3.有如此高度文明的贾湖人,为什么要迁徙?

小结:

贾湖骨笛对于中华文明不只是简单的一种乐器,他是被国内和国外专家们公认为世界最早的吹奏乐器。经过实验表明,贾湖骨笛能演奏传统的五声和七声调式音乐,能演奏变调丰富的少数民族外国音乐。它的发掘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发现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音乐文明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更是中国考古史上的最伟大奇迹之一。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1-12-18 19:25
  • 阅读 ( )
  • 分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