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的情况如何?

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的生活,历史记载很少,但根据历史上松赞干布对待文成公主的态度可以推断出文成公主其实是很自由的,在吐蕃除军政大事外的事情有很大的决定权,在晚年时期还缓和了唐朝和吐蕃的紧张关系,足以证明吐蕃人对文成公主的敬畏和尊重。

文成公主作为和亲的宗室公主,在当时的大环境的时代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放到如今我们可以说是一场政治婚姻的悲剧,但在当时和亲政策有效稳定了边境局势,避免了战争的发生,促进了汉、藏之间的团结,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汉族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文成公主入藏,是双方利益的驱动

1、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前往长安,唐太宗也派冯德遐出使吐蕃,互示友好。松赞干布为寻求大唐支持,从而再次遣使长安求亲,唐太宗当即拒绝,一是因为唐朝的强大,二是吐蕃处于势力割据局面,和亲没有实在的意义。

2、公元638年,松赞干布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打到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再次提出和亲要求,否则率兵进攻唐朝。被唐朝先锋部队牛进达率领的唐军击败后,在侯君集大军主力到达前撤退遣使长安谢罪,再次请婚,并派禄东赞携黄金、珍宝下聘礼。

3、公元641年,唐太宗考虑到战争的影响,“以夷制夷”的方式更有利于保证唐朝的边境安全,也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于是同意了和亲,16岁的文成公主下嫁给了24岁的松赞干布

和亲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往来,和平安定,从大义上看,文成公主虽然没有自主婚姻,但个人牺牲换来了唐朝、吐蕃的相对时间的和平时期,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同样也赢得了吐蕃人的民心,被亲密地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即是我们熟知的观世音菩萨。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记载:“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帝曰:“善!”

松赞干布重视文成公主,吐蕃人尊敬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红山上修建了布达拉宫,壁画刻画了和亲过程中的事件,如唐太宗五难禄东赞、文成公主沿路所见、抵达拉萨时藏民欢迎的场面。

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为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藏民身着盛装,汇聚在红山之下,载歌载舞,欢庆文成公主的到来。在大典上松赞干布正式赐予文成公主“赞蒙”的称号,赞蒙即是王妃。

后世人把藏历四月十五号定为“萨嘎达瓦节”,是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吉日,可见藏民在心中对这个来自繁华都市长安的宗室公主的爱戴,以及带来和平的感激。

《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设计和选址了大、小昭寺,小昭寺坐西朝东,意寓向着唐朝之意,表达了文成公主对唐朝的思念之情。用来保存送亲的佛经、典籍等典籍,并供奉释迦摩尼十二岁身像,后改供奉八岁身像。小昭寺是按照文成公主的意愿建成的仿汉唐格式建筑,足见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的宠爱和尊重。

文成公主并没有因为公主的身份而高高在上,而是亲切地融入到吐蕃人民之中去,带领汉族侍女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改善生计,传播中原文化。

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没有再嫁或改嫁,一直寡居30年。继续为唐朝、吐蕃之间的友好做着自己的努力,但由于吐蕃是诸多贵族重臣和赞普联合执政,并不能完全控制军队,赞普与诸大臣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战争的不断,因此在和亲后,唐朝和吐蕃之间还是存在着小范围的战争,但这丝毫不影响藏民对文成公主的尊重和爱戴。

文成公主去世,吐蕃王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朝也遣使前来吊唁,感激这个对唐朝做出牺牲的女子。至今拉萨还保存着文成公主的石像,1300多年历史,并不能抹灭藏民对文成公主的好感和承认,他们心目中的绿度母的化身。

结语

虽然文成公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和亲手段下的人物,没有选择的权力,但和亲之行,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文成公主带去的生产技术为吐蕃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是对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一个有力的补充和转化;同样吐蕃畜牧经济也是对唐朝经济的一个补充。随着和亲,宝贵的和平时光,使唐朝和吐蕃都得到了休养声息和发展,为唐朝在西域继续开疆拓土提供了时间和条件。

文成公主入蕃,不仅仅只是和亲的产物,更是文化的使者,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吐蕃,对吐蕃典章制度、服饰礼仪、宗教信仰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些功绩,藏民把她写进了传说、民歌、戏曲来做纪念。

文成公主是民族融合和团结的象征,代表着民族和平,所以成了藏民心中最亲切的人,也该是我们去尊敬的古代人物,无论如何,都该存一份感激之情。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13 16:45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