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大禹真的是鲧腹中所生吗?

这理解很有特色。话说尧帝下令祝融杀鲧,于是祝融放了一把火把鲧烤了,结果鲧等祝融走了,用焦黑的双手撕开腹部,“扑通”一声取出一个娃,取名叫禹;等禹长大,尧帝又命禹去治水,禹还肯听杀父仇人尧帝的话,真把洪水治理好了,从此天下太平!禹真是鲧腹中蹦出来的吗?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出生的故事

山海经是神话故事,又不是神话故事,关键是要广义去理解文中所述,否则便会犯出上文的错误,被杀死的鲧扑通一声生了禹。死人生孩,男人产娃,颠覆了人的认识。

关于鲧死确实还有个故事,说是鲧在羽山被杀后尸体三年不腐不朽,尧帝怕鲧成为精怪,便派祝融去查看。祝触于是用吴刀剖开了鲧的腹部,发现禹正躺在其中;当禹出生,鯀尸则化为黄龙飞走。

《左传》昭公七年云: “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这个故事明显是根据《山海经》这段话编造的,只不过加了个祝融剖腹,顺理成章让禹出生,但最终还是没法摆脱男人怀孕的荒谬事实。


鲧治水的前因后果

鲧是经过大臣推选给尧帝的,当时尧认为鲧不能够胜任,而大臣们却觉得应该让鲧试试,如果治水失败再来治罪。

《五帝本纪》记载: “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鲧葬在羽山是事实,鲧治水末必失败!当时鲧釆用的治水方法就是堵和填,即是分段治理,积水的地方用土填成平地,在河流决口地方用堵的方式加固堤岸,但并没有对河流进行疏导,因此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这个方法虽然没有解决掉洪水的隐患,但一定程度上已经解决了洪水泛滥的情况,在没有新的洪水爆发前,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已经有序地逐一排除掉已经发生水患的地区,因此针对此时杀鲧屈原才在《天问》中有了质疑。

《天问》:“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鲧治水失败被治罪,“尧殛鲧于羽山”!

殛,一说为诛杀,即山海经所说的“杀鲧于羽郊”的“杀”。

还有一说是流放,出自《尚书·今古文注疏》:“诛,责遣之,非杀也。”

再结合《史记·夏本纪》中说的“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这时对于《山海经》这段话其实很好理解了,对禹的出生也有了行得通的解释。

释疑

释疑之前说两个重要的错误理解!

1、息壤掌握在尧帝手中,鲧如果治水成功,岂不是说明尧帝为藏宝不顾人们的安危,杀鲧也就成了灭口的行为,这种理解绝对错误的!

2、鲧在洪水泛滥之时,在没有得到尧帝的命令,偷盗息壤前去治水,因此被尧帝得知后,为维护自身威严杀鲧以敬效尤,这种理解也是绝对错误的!

这段话正确的理解如下:

在大洪水泛滥成灾的时候,鲧擅自偷用尧帝以息壤堙洪水(以填充处理积水)的不成熟的治水方略,只是从表象上处理了水患,并没有彻底根治水患的祸根,这违背了尧帝的初衷,因此命祝融将其流放到羽山。鲧在羽山生下禹,禹长大后继承父志,结合父辈治水经验,专研治水方略,后被尧帝任命为新的治水领袖。禹采用疏导的新方略,彻底治水成功,断绝了九州水患的祸根,从此九州太平,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禹是鲧流放到羽山后所生,复生可为“后生”,即使是“腹生”,也是指亲子的血缘关系,与“女娲之肠”同理,指亲生,而非肠子化成神人的奇异说法。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13 16:45
  • 阅读 ( )
  • 分类:历史